水库池沼公鱼的增养殖,是充分发挥水体效益、提高渔业产量,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新途径。具有投资少、见效快,一年投资年年受益的特点。一般移植两年内,即可形成经济群体,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一劳永,地获取渔产品。
一、生物学特性
1.食性全年摄食,春秋两季摄食旺盛,夏季到水温不超过22℃水层摄食,昼伏夜出。产卵期空肠率平均为24.8%,虽多数个体摄食,但其摄食强度偏低。仔鱼主要以轮虫为食,幼鱼和成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食,也摄食水生昆虫和其幼虫,以及水栖寡毛类等。
2.生长据我县移植试验表明,1991年3月30日移入黑龙江、黑龙江两大水库的公鱼发眼明1亿粒,经人工孵化出苗。黑龙江水库6月20日采样73尾,乎均体长57.5mm,体.重1.35g;黑龙江水库6月24日采样84尾,乎均体长60.9mm,体重1.45g。8月20日和8月22日采样158尾,黑龙江水库的平均体长78mm,体重2.48g。9月21日和9月23日采样139尾,黑龙江的平均体长98.7mm,体重9.67g;黑龙江的体长104.6mm,体重10.47g。10月25日和10月28日采样134尾,黑龙江的平均体长107.4mm,平均体重11.26g,黑龙江水库的平均体长114.5mm,平均体重11.5g,性腺发育较好(详见表1)。
3.繁殖在黑龙江水库,从3月中旬到4月底,当水温5~14℃时,公鱼开始产卵,产卵时集群大,所产卵粘附在库边,淹没在水中的玉米杆、棉花棵和杂草上发育。在流水条件下,可借助于降落伞状粘束和卵黄中的脂肪滴漂浮,水温9~14℃,受精卵约经25天孵出仔鱼。
不期,不同地点采捕的公鱼性比有所不同。黑龙江水库采捕147尾,其中,雄鱼60尾,雌鱼87尾,性比为1:1.45;黑龙江水库的114尾鱼中,雄性49尾、雌性65尾,性比为1:1.33。1990年9月30日,黑龙江水库采捕的98尾公鱼,生殖腺处于第Ⅱ期;1991年3月10日采集153尾公鱼,生殖腺处于Ⅳ期末;1991年4月28日采集41尾产卵、排精后的公鱼,生殖腺处于Ⅵ期,卵巢松瘪,精巢体积萎缩,由乳白色变成肉色;7月10日采集的公鱼,生殖腺处于第Ⅱ期;9月14日采集43尾,生殖腺处于第Ⅱ期。
二、人工孵化及授精
1.人工孵化技术通常采用孵化箱人工孵化技术。孵化箱可用细窗纱或经编网布制作,网目不大于0.1cm,箱体可制作为3×1×1m或5×1.2×1.2m,根据引卵多少而定。孵化箱四周要用竹杆、锚绳固定牢固,以防风浪击损箱体。当附有鱼卵的框片运抵水库后,立即在盛有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的容器内浸洗消毒15秒钟,并迅速放入孵化箱中,每隔4天用同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,同样方法浸洗消毒一次,直至孵出仔鱼为止。在孵化期间,每天测水温,并进行记录,观察天气及胚胎变化,检查箱壁是否破损。这样,能以防止鱼卵水霉病的发生。在消毒、观察的要注意孵化箱的清洗工作,使水体正常交换,从而保证孵化箱中的溶氧量。为保证鱼卵不受外界侵害,在孵化箱上加了网盖,并定时检查箱体,防止箱损和水鸟、野杂鱼的侵害,从而使水库公鱼孵化率达到75~79%。
2.人工授精技术公鱼人工授精方法有两种:一是湿法授精法,即把若干个孵化框放置水中,将数尾雌性鱼卵挤出撒在框架上,随后迅速将雄鱼精液挤在卵上,稍停片刻,用羽毛把卵均匀地摊在框内,待卵粘固后,置于水中孵化。二是干法,将公鱼鱼卵和精液挤到干净的搪瓷盆内,用鱼尾混合搅拌均匀,加少量的水,将受精卵粘附到棕榈框片上,每框可粘鱼卵3~4万粒,移置室内孵化。精卵混合后,加少量水,可以激活精子,提高卵子受精率。经测定,试验受精率为81.2%(详见表2)。移植鱼卵运输途中,应保证附卵框片湿润,每隔5~6小时淋水一次,并用稻草、帆布遮盖附卵框片。受精卵不应受剧烈振动。如运输时间短,可授精后启运,如运输时间长,宜在“发眼”后启运。
三、资源保护和发展前景
池沼公鱼生命周期短,繁殖力强,但种群结构简单,资源消长变化较快。为了获得较高的渔产量,资源保护和渔政管理非常重要,要引起各级领导和水产渔政人员的高度重视。当水温升至5~15℃时的3月底至5月初,划定禁渔区和规定禁捕期,严禁捕捞,防止酷渔,让资源得到充分增殖与合理利用。池沼公鱼在我县两大水库移植试验获得成功。1990年4月和1991年3月两次从辽宁省浑江水库引进池沼公鱼发眼卵1.1亿粒,放入黑龙江和黑龙江水库,经人工孵化养殖,两年内已形成经济捕捞群体,捕捞上市20万Kg,收入80万元,投入产出比为1:
16,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1991年12月15日通过了专家验收鉴定。通过移植公鱼试验表明,大量移植受精卵,二年内形成经济群体,在不影响其它鱼类增养殖的条件下,每亩水面可增产5~10Kg鱼类,是完全可行的,经济效益是比较高的。这对增加市场新品种、改善人民生活和出口创汇具有重大意义,在我省和我国水库渔业有着广阔的、美好的发展前景。